来源:竞技宝官方测速 发布时间:2024-06-27 08:25:00
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是一支特殊的部队,主要承担国家大型钢铁基地和重点工程建设施工任务。自1966年成立到1983年撤销,仅存在了17年的历史。
在17年的风雨历程中,这支部队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,最多时指战员工将近10万人。这支集工改、义务兵为一体,亦工亦兵的特殊群体,经人民大熔炉的千锤百炼,最终磨砺成为一支劳武结合、能工能战、响当当、过得硬的钢铁之师。他们转战南北,艰苦奋斗,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奋力开拓、勇往直前,成为活跃在基本建设战线上的主力军和突击队,为建设钢铁强国做出了卓绝贡献。
壮丽70年,奋斗新时代。为弘扬基建工程兵听党指挥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奉献的精神,我们从7月16起连续刊载长篇历史回忆录——《钢铁燃魂: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奋斗史》,今天是第四篇。时隔30多年,他们的戎马风采、军人品格,在新时代的洪流里依然熠熠生辉。
酒泉钢铁公司(简称“酒钢”)始建于1958年,规模计划为4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。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被迫下马,国家“三线建设”开始又重新上马。中央提出要把酒钢建成“六十年代最先进,七十年代也不落后的世界第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”。
自1966年10月开始,冶金部队第2支队承担了酒钢绝大部分施工任务。镜铁山矿区的施工是在海拔3000~5000米的祁连山腹地,那里干燥、寒冷,缺氧、年冰冻期达7~9个月,“迈步走段路,无病气喘喘,狂风卷石沙,六月雪绵绵”,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。部队干部、战士和随军职工住着干打垒、地窝子或帐篷,有时吃的是没有蒸熟的馒头、夹生饭。不少人还有严重的高山反映,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。广大指战员工在施工中充分发扬我军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”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,向恶劣环境抗争,向落后条件挑战,谱写了一曲曲人定胜天的赞歌。
面对极其艰苦的环境,干部、战士们用生命和汗水、信念和勇气,遇山开路,逢水建桥。山上无电就人拉肩扛将设备搬上山,晚上打着火把下山,食堂做饭没有煤就用红柳当柴蒸馒头,住着干打垒、地窝子和帐篷,靠肩扛背驮,把施工用料、煤炭、炸药、设备运上矿山。镜铁山上的铁矿、石灰石矿项目主要由第11大队、第16大队承建。烧结、焦化、原燃料贮运主要由第13大队承建,炼铁、热电由第12大队、第14大队承建。配套设施主要由第15大队承建,第17大队承担了嘉峪关本埠主要项目的机电设施安装任务,第18大队承担了全部大型土石方作业运输任务。
第2支队党委按照酒钢建设要求和1970年“十一”出铁的奋斗目标,坚定不移,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,组织了3个战役,在镜铁战区、西沟战区、厂区战区的三个战区中掀起了出铁会战高潮。
第1战役,保证1970年6月出矿。第2支队指战员工,在施工中发扬人民军队“一不怕死,二不怕苦”的光荣传统,在黑沟铁矿区,完成了海拔3200米以下上山公路的土石方工程。在桦树沟铁矿建设中,参与完成由瑞士进口的风动设备的安装,并投入生产。第17大队承建的一条年输送80万吨石灰石架空索道,是当时国内少有的、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程。第17大队在设备加工质量较差的情况下,日夜奋战,边安装边维修,经常施工到深夜,打着火把下山归宿。这条架空索道1971年在西沟石灰石矿建成投入使用一直运行32年,至2003年停运。在选矿厂建设中,第2支队参加建成重介质分行选机、100立方米竖炉、直径3.2米球磨机全部共6个系列,至1968年,基本建成选矿3个系列。至1973年4月选矿厂投产。
第2战役,确保1号高炉1970年9月30日实现出铁。这是酒钢工程建设标志性的重要项目,是施工会战的高潮。部队干部战士发扬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,敢打硬仗的光荣传统,科学安排,周密组织,日以继夜,连续奋战。第2支队除第14、第15大队支援西南建设外,其余6个大队和2个直属厂近2万人参加了这场紧张的大会战。部队克服各种困难,解决人员新、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。边干边学,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,并高度重视和发挥老技术工人的作用,齐心协力,保质保量完成任务。特别是为攻克施工关键技术和难点,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,取得了显著效果。
1970年,第2支队充分调动广大指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实现大小革新项目320余项。仅第13大队一年中实现技术革新50多项。为及时解决筑炉中耐火砖要大量加工的难题,利用废旧磨床革新制作磨砖机,比进口磨砖机提高效率6倍多。
第17大队在解决尼龙皮带大量胶接问题方面,曾向全国几十个单位调查访问,但都未能解决,他们自力更生,经过反复试验,突破技术难关,达到4吨/10公分拉力的要求。大会战中,当焦炉烘炉温度达600度左右时,正是抢建焦炉战役的紧张阶段,第13大队组织了抢砌炉头砖的小会战,参战的指战员不畏艰难,冒着高温和烟熏火烤,许多战士不顾个人安危,头发被烤焦,脚上烫起水泡,没有一个叫苦,全体指战员连续紧张奋战11天,提前4天胜利完成了任务。第17大队在抢建安装焦炉底部交换装置任务小会战中,指战员冒着高温和煤气中毒的危险,连续苦战七天七夜,直到任务完成。
第3战役,一鼓作气,1972年底完成高炉生产建成一批配套工程项目。建成90万能吨焦炭生产备煤系统和相关的配套装置等。
第2支队以抢建的姿态组织大会战,许多部队连续奋战施工,大半年主动放弃星期日休息,2万多名指战员工不分昼夜大干苦干,精心施工,加快酒钢建设的速度。第2支队党委周密部署,统一指挥,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,酒钢各个铁前项目如期建成,实现了“六一”出矿,“七一”矿石下山、焦炉烘炉、热电厂提前发电,“八一”通水,“九二”胜利出焦,会师决战高炉,于1970年9月30日1号高炉提前一天胜利出铁水。酒钢高炉顺利出铁,结束了我国大西北没有钢铁的历史,为“三线建设”和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同时,加快了西部的发展,开创了新的工业布局,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。
冶金部队第2支队自1966年10月到1972年底承建酒钢工程任务历时6年时间,承担了从矿山到炼铁、烧结、焦化、热电、原料储运、动力运输的钢铁生产全流程的建设,以及配套项目和居民住宅等,完成了几乎所有的工程项目,累计完成项目总投资95180万元,其中完成建安工作量47290万元,设备费39010万元,其他基本建设费8880万元,设施安装总重量为48058吨。承建酒钢1号高炉系统工程,无论是施工进度还是工程质量都超过了的设计要求,顺利通过酒泉钢铁公司验收,正式投产。
1966年10月基建工程兵第2支队整编组建初期,正值“”,经济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状态,酒钢建设也受到很大影响,在很困难的形势下,第2支队努力排除“文革”动乱干扰,始终把施工建设放在部队建设的突出位置,克服种种困难,坚持酒钢建设方向,努力完成了酒泉钢铁公司矿山系统工程建设项目,建成了年生产能力为470万吨的大型铁矿和年产80万吨的石灰石矿;建成了年生产能力为320万吨的选矿厂、98万吨的烧结矿和烧结厂;建成了年产90万吨的焦炭和生铁的焦化厂和炼铁厂。酒钢后来的大发展得益于“三线建设”打下的基础。